剪力墙、柱、板的配筋率如何计算?

发布日期:2023-10-13    浏览次数:130

剪力墙(纯剪力墙)

1.一般零件的U壁厚

根据《高度规定》第7.2.1条和《阻力规定》第6.4.1条规定,对于一般部位,第一层、第二层高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楼层高度的1/20或无支撑长度,第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1/20。 小于楼层高度或无支撑长度的1/25; 高层建筑三、四级不宜小于160mm。

无端柱或翼墙时,第一层、第二层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撑长度的1/16; 第三、四层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撑长度的1/20。

2、底部加固区域壁厚

根据《高度规定》第7.2.1条和《阻力规定》第6.4.1条规定,第一层、第二层高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撑长度的1/16; 第三、四层高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撑长度的1/16。 无支链长度的 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第一层、第二层不宜小于无支撑层高或长度的1/12; 第三层和第四层不应小于地板高度或支撑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

根据高规第7.2.13条规定,一级9度不得大于0.4,6、7、8度不得大于0.5; 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不应该大于0.6(这需要在建模阶段控制)。

3.1 剪力墙配筋率

a) 根据《高规》第 7.2.17 条和《抗震规范》第 6.4.3 条规定,一、二、三级抗震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为不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的最小分布比例不应小于0.25%。 面筋率不应低于0.20%。 ;

b) 按《高规》第10.2.19条和《抗规》第6.4.3条规定,部分框架落地剪力墙底部配筋区域竖向、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支撑剪力墙结构不应小于0.3%。

3.2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

a) 高规第7.2.18、10.2.19条及抗力规第6.4.4条,剪力墙竖向、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楼底至——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顶棚剪力墙加固区域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b) 高度规定第7.2.18、10.2.19条和阻力规定第6.4.4条,分布筋直径:不应大于壁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拉杆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构件:约束边构件与构造边构件的轴压比

根据《高规》第7.2.14条和《抗力规》第6.4.5条规定,对于剪力墙结构,一级(9度)及以上底层墙肢截面轴压比大于0.1一年级(6、7 和 8 度)小于 0.1。 当0.2、第二级和第三级大于0.3时,需要约束边缘分量,小于或等于上述的条件需要结构边缘分量。

4.1构建边缘组件

a) 确定高规图 7.2.16 中结构边缘构件的横截面尺寸。 这里的值高于高规图6.4.5-1中结构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

b) 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间距可按抗力规格表6.4.5-2和高度规格表7.2.16取用。 对结构边缘构件的箍筋没有体积箍筋比要求。

4.2 约束边缘组件

a) 约束边缘构件的尺寸应按照《高度规范》第7.2.15条和《阻力规范》第6.4.5条的规定,并根据轴压比、墙体类型和长度确定;

b) 纵向钢筋用量参照PKPM计算结果,并满足抗力规范表6.4.5-3和高度规范第7.2.15条的最低要求;

c) 箍筋按阻力规表6.4.5-3和高度规第7.2.15条确定。 根据轴压比确定箍筋比的特征值,进而确定体积箍筋比的最小值。

注:当剪力墙腿长度不大于4倍墙厚时,应按柱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当在4~8之间时,为短肢剪力墙; 当大于8时,为一般剪力墙。

5、连梁截面

根据高度规定第7.1.3条规定,跨高比小于5的为连接梁,不小于5的设计为框架梁。 (楼板梁不应支撑在连梁上。)加固连梁时要注意,只要一端与剪力墙连接在同一平面内,就认为是连梁。 应根据连梁结构进行加固。 箍筋应密集,并应设置上下纵筋。 与钢筋梁相同(考虑抗剪力)。

预埋件的计算_钢结构预埋件计算公式_预埋件钢筋计算公式

当一级、二级抗震等级连梁跨高比小于2.5时,宜增设斜交叉钢筋。 其结构要求和计算方法参见《混合规则》第11.7.10~11.7.11条。

6.其他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固区范围从地下室顶板开始计算,范围可取底层两层中较大者或总高度的1/1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固区域范围从地下室开始计算,取至转换层以上2层,不应小于房屋高度的1/10。

若墙肢与平面外梁刚性连接,可沿楼板梁轴线设置与梁连接的剪力墙和扶壁柱,或在墙内设置暗柱。 设置墙体时,墙体厚度不应小于梁宽; 设置扶柱时,截面不应小于梁宽; 当墙内有隐柱时,截面高度可取墙厚,宽度取梁宽加2倍墙厚。

隐柱或扶墙柱的箍筋直径,一、二、三级不应小于8mm,四级及非抗震级不应小于纵筋直径的1/4; 1、2、3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4级及非抗震级不应小于纵筋直径的1/4。 等级和抗震强度不宜大于200mm。

立柱设计

1、截面尺寸

4层或不超过2层不应小于300mm,立柱不应小于350mm;

一、二、三级及2层以上的长度不宜小于400mm,柱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

2、柱截面控制指标剪跨

柱截面控制指标剪跨比应大于2(可通过柱净高除以截面长边>4确定,其中净高是指层高减去梁高) 。

轴压比限值按《阻力规程》表6.3.6取,注意表下注; 【轴压设计值除以柱截面积与混凝土轴压强度的乘积之比。 】

2.1 配筋率

单边配筋率不应小于0.2%

当主框架剪框比不大于2时,单边配筋率不宜大于1.2%。 框架柱、框架柱的最小全断面配筋率应按《抗力规程》表6.3.7-1确定(表中按边柱、中心柱、角柱和角柱等分确定配筋率)框架柱(注意表下注),框架柱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5%。

此外,在四类场地建造的高层建筑的最低总配筋率提高0.1%;

注:模型计算值没有考虑全断面配筋率是否满足表中数值,因此需要自行检查总最小配筋率]。

2.2 马镫体积比

柱箍筋密度区体积箍筋率第一级不宜小于0.8%,第二级不小于0.6%,第三、四级不小于0.4%。 计算复合螺旋箍筋时,箍筋体积应减少0.8;

(实际体积箍筋比=100高度范围内无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除以混凝土体积减去保护层;根据柱轴压比计算的最小体积箍筋比=箍筋特征值(查《抗力规程》表6.3.9)混凝土轴压强度设计值(不小于C35)/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注:剪跨比不大于2(短柱,在梯梁连接柱和框剪结构中易出现短柱)宜采用组合螺旋箍或井字形箍,体积箍比不宜小于1.2%,9度一级不应小于1.5%;

另外,框架支柱应使用螺旋箍或井字箍。 最小环箍比特征值应比《阻力规程》表6.3.9中的值增加0.2,且体积环箍比不应小于1.5%。

核心区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抗力规程》表6.3.7-2确定。 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比特征值不应小于0.12、0.10、0.08,体积箍筋比不应小于分别为 0.12、0.10 和 0.08。 小于0.6%、0.5%、0.4%。

3、加固结构纵向加固

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一般纵筋间距不宜小于50mm,1、2、3级柱及柱边长大于400时,纵筋间距不宜小于200mm,纵筋间距宜当四级及非抗震一级截面长度小于400时,不宜大于300。

圆柱形纵筋的数量不应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3.1 马镫

a) 第一级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第二、三级不小于8mm,第四级不小于6mm,柱根(预埋部分)不小于8mm; 不应小于d/4(d为最大纵向钢筋);

预埋件的计算_预埋件钢筋计算公式_钢结构预埋件计算公式

b) 密实区箍筋最大间距第一层不应大于6d、100,第二层不应大于8d、100,第三、四层柱底不应大于8d、150、100。 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柱不应大于100; 当主框架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腿间距不大于150mm,且次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腿间距不大于200mm时,最大间距除底部列外应允许。 使用150mm; 当第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c) 非密实区箍筋间距:第一、第二级框架柱不宜大于10d,第三、第四级框架柱不宜大于15d(d为最小纵筋。规范没有指定是最大还是最小,所以判断为最小); 另外,非致密区域的箍筋体积比不应小于致密区域的50%。

注:当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10d且不大于200mm,(d为纵筋最小直径),注被确定为非致密区域中的马镫。 肌肉要求。 密度区箍筋腿距:第一级不宜大于200mm,第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与箍筋直径20倍中较大者,第四级不宜大于300毫米。 至少所有其他纵向钢筋都应在两个方向上都有箍筋。 肋骨或拉杆约束;

箍筋密度区范围:柱端部,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1/6和500mm中的较大值; 底层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剪跨比小于2的柱、框架柱、第一层、第二层角柱,取全高。 请注意,第三级和第四级角列没有全高加密要求,但计算仍必须基于角列。

4.其他

柱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箍筋密集区。 对于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形箍。 第一层单面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箍筋体积比不应小于1.2%,9度及一级不应小于1.5%;

密实区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四级框架内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柱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杆和预埋件焊接。 板柱节点计算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9及附录F。

电路板设计

1、截面尺寸

当长径比大于3.0时钢结构预埋件计算公式,视为单向板,板厚不小于短边长度的1/30。 不大于3.0时,视为双向板钢结构预埋件计算公式,板厚不小于短边长度的1/40; 商业和屋面板厚度一般不适合120mm;

地下室顶板作为预埋端时,不应小于180mm,不作为预埋端时,不应小于160mm。 而且地下室顶板无抽字梁、横梁,可直接安装大板;

异型板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应为跨度的1/30,并可酌情加厚;

设计楼梯时,梯板的经济厚度为跨度的1/28。 一般现浇板厚度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1.2。

一般悬臂板的厚度为L/10,L为悬臂板的跨度; 无梁楼盖最小厚度为150mm,现浇空心楼盖最小厚度为200mm。

2. 配筋率

对于单向板,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的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 受力配筋:板材作为受弯构件,其最小配筋率必须符合结构规范(《混凝土规范》表8.5.1),表中取0.20%至0.45ft之间的较大值/fy(表下方注:当使用强度等级为400Mpa和500Mpa的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允许采用0.15%至0.45ft/fy值之间的较大值);

双向板的两个方向均不应小于0.20和0.45ft/fy中的较大者; 温度应力补强率不应小于0.1%。

3、钢筋布置及钢筋间距

当板厚小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板厚的1.5倍和250mm。

标准层钢筋可为分离钢筋或双层双向附加钢筋。 屋面层钢筋必须采用双面双向附加钢筋。

地下室顶板作为预埋端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80mm,钢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率不小于0.25%,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30。

4、板配筋计算

计算时请注意,连接小板或大板时,必须进行连接板计算。

PKPM 生成施工图 您可以使用 PKPM 生成施工图,然后对其进行修改。 这张图中除了边界钢筋长度的问题之外,其他的基本都具备了。 添加钢筋时,请记住使用范围选择工具。

计算时要注意检查挠度和裂纹是否合理。 注意,如果选择了跳板,则需要重新定义边界。 在太阳角处添加径向肋。

查看更多 >>

推荐产品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134855380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