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一则有趣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美国纽约市市长亚当斯竟然在纽约地铁捡垃圾。
此外,市长还呼吁所有纽约人像他一样纽约帝国大厦 钢结构,为城市公共环境的清洁做出贡献。 看到这个消息后,想必很多人心里都充满了疑问。
按理说,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纽约是美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为什么这里的地铁像新闻报道的那样又脏又乱?
事实上,这并不是“纽约地铁”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新闻上。 早在2019年5月,纽约地铁就因垃圾过多而瘫痪。
不过,当全世界人民都对这个消息感到惊讶的时候,美国人自己却早已习以为常。
(纽约市长亚当斯亲自在地铁“捡垃圾”)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 纽约市的基础设施状况不佳只是整个美国“基础设施大萧条”的一个缩影。
当美国人被糟糕的“基建”困住时,中国人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赢得了“基建狂人”的称号。 一时之间,中美基础设施差距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基础设施变得如此糟糕呢? 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基建狂人”的? 今天人们可以从中美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极其肮脏的纽约地铁)
工业时代的“基建霸主”
当人们审视如今美国糟糕的基础设施状况时,可能很难想象美国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基础设施强国”。 依靠庞大的工业人口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美国的基础设施能力一度令人惊叹。
1929年,美国社会迎来一波“大萧条”。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去了谋生的工作。
就在前一年,纽约曼哈顿大道的华尔道夫酒店被低价转让给伯利恒钢铁公司。
(纽约“曼哈顿广场”)
1929年,酒店的新主人决定将其拆除,并在原址上建造一座更加宏伟的建筑。
由于此时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前纽约州州长”阿尔·史密斯控制的“帝国公司”,因此新建筑也被命名为帝国大厦。
自从这群人决定在这里建造帝国大厦之后,曼哈顿大道就成为了所有美国人的“焦点”。
帝国大厦于1930年3月17日动工,1931年4月11日宣布竣工,总共只用了410天。 建设速度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据美国媒体报道,帝国大厦动工后。 美国工人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 每周,工人们必须完成至少四层半的建筑。
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建设速度也是难以想象的!
(今天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
1945年,一架美国空军B-25轰炸机迷失方向,撞向帝国大厦。 飞机油箱泄漏的石油很快点燃了帝国大厦 75 层。
由于帝国大厦楼层太高,当时的消防技术根本无法有效控制火势。 最终,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大厦75层被烧成一片黑暗。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帝国大厦遭遇如此严重的火灾却没有任何倒塌的迹象。 此外,专业建筑评估数据显示:
火灾发生后帝国大厦主体结构仍然非常稳定。 这个消息就像一剂强心剂,让美国民众瞬间兴奋不已。
从那时起,每个人都相信美国的制造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各地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基建运动”。
(帝国大厦着火了)
二战后期纽约帝国大厦 钢结构,美国一天可以生产130架飞机和100辆坦克。 美国造船厂甚至可以在一周内完成一艘航母的建造。
从当时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来看,称其为“基础设施霸主”并不为过。 事实上,美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美国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20世纪初,全世界都陷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狂欢之中。
这一时期,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发明家和科学家。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为美国基础设施未来的爆发式发展埋下了种子。
(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
从1900年到1929年,美国注册汽车数量从8000辆增加到2675万辆。 美国汽车数量之所以出现如此恐怖的增长,就是因为福特完成了汽车生产装配线的建设。
为了适应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还大力投资全国各地的道路和桥梁建设。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航空、航海等多个领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基础设施公司通过“马歇尔计划”将业务拓展到西欧。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修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欧洲城市。 就连从未与美国人打过交道的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恐怖实力。
(《马歇尔计划》海报)
但与人类历史上许多强大帝国一样,曾经依靠基础设施主导全球工业的美国,也迎来了自己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节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幅萎缩。
在此背景下,美国人不得不放慢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美国的基础设施瞬间从世界最高峰跌落到了谷底……
(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街头)
2、美国“基建大萧条时代”
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大规模“滞胀”现象,许多美国企业开始选择将工厂迁往海外。
结果,留在美国的企业都是那些覆盖范围小、业务能力差、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 因此,谈到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我们付钱给外国公司承包项目,要么我们根本不建设基础设施。
在此背景下,美国出现了颇为奇怪的一幕:一方面,大量建筑工人失业,另一方面,美国许多基础设施正在迅速老化,甚至濒临报废。被报废。
(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工地)
因此,许多美国产业工人感到自己的工作被其他国家的人抢走了。 美国政府逐渐从全球贸易的发起者和保护者转变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反对者。
但即便如此,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依然不断高涨。 无奈之下,美国政府也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法案”,后来被称为“NII法案”!
通过这项法案,克林顿政府向美国人民承诺,美国政府将在20年内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每个家庭。
(反对“经济全球化”游行)
这样,美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同时,美国也因《NII法案》正在经历全面的产业升级。
事实上,克林顿政府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 他们希望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来弥补美国传统制造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份额。
然而,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失业。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因此,《NII法案》虽然在宏观层面促进了美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但也坐稳了其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头把交椅。
然而,原有的工人失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 一些愤怒的工人无奈走上街头表达诉求,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美国某基础设施建设工地)
直到奥巴马上台,美国人才重新认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奥巴马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重振美国制造业”。
为此,美国政府不惜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对一些在美投资的中国企业实施无耻的制裁和盘剥。
但资本无国界。 美国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所有美国企业主都得到美国政府的高额补贴。
在继续向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开设工厂的同时,这也让美国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面。
(越南工厂车间)
2013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前往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奥巴马再次提出“振兴美国制造业”的口号。
可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大家都笑了的事情。 只见港口突然刮起一阵海风,恰巧把奥巴马身后悬挂的美国国旗吹落了。
美国国旗落地后,奥巴马身后的巨型机器上显露出几个亮丽的字母——“ZPMC”。 而这四个字母恰好是中国上海振华重工英文名的缩写。
一时间,一心要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奥巴马成为了世界的笑柄。 甚至有人以戏谑的语气评论道:“奥巴马总统就是中国制造的另一种广告机。”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2017年,奥巴马及其领导团队带着遗憾走下权力巅峰。 美国政坛也进入“特朗普时代”。
早在特朗普参加美国总统大选时,他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希望更多的美国大企业回到中国发展,争取更多的美国工人找到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
而且,为了向世界展示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特朗普宣布将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一座巨大的“边境墙”。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世界轩然大波。 许多美国工人开始期待:美国工人和制造业的时代是否又回来了?
但很快美国社会的现实就让大家识破了特朗普的谎言。 由于美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他们根本无法调动大规模的财力和人力来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和制造业发展项目。
(高耸的“美墨边境墙”)
美国道路交通运输协会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美有54,259座桥梁存在结构缺陷。
并且有些桥梁被判定为“危险路段”。 但当地政府并没有计划组织人力修复这些桥梁。
当调查人员向政府询问情况时,政府告诉他们,他们的财政限制无法保证该项目的完成。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美国绝非孤立。
2017年,西雅图政府计划将城市地铁延长90公里。 这不仅将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还将西雅图与周边几个小镇连接起来,大大降低贸易成本。
(西雅图的夜晚)
然而,这样一个普通的基础设施计划在美国是无法实施的。 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 工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会尽可能的延长施工时间。
一个在国内几天就能完成的项目,在这些人手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如果此时美国政府站出来指责工人“排挤外劳”,这些工人就会立即组织罢工,要求美国政府赔偿。 久而久之,美国各级政府几乎都默许了这种“建设模式”。
由于工期被无限期延长,美国政府只能将尽可能多的预算分配给基础设施项目。 我们前面提到的西雅图地铁建设项目的总财务预算达到了惊人的538亿美元(3510亿元人民币)。
建筑公司给出的工期是20年,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根本难以想象。
由此可见,美国“基建大萧条”的背后,是其产业升级带来的种种困扰。 一个国家的工业不可能十全十美。 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中国的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美国人今天的困境给我们带来什么教训?
(美国工人举行“罢工示威”)
三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基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能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决策,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毕竟在那个时代,汽车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稀有的东西。 有人认为,国家不应该把钱用来修公路,而应该用来改善民生。
这场争论至今仍未平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项目。 为此,我国还建设了三峡和几个大型风力发电厂。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国家决策,认为普通火电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 但事实一再证明,中国选择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清洁能源,是一场“世代相传的大博弈”。
(壮观的“三峡大坝”)
由于我国这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的活力也不断增强。 很多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行业迭代中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原来在田里务工的农民现在有机会进城打工增加收入。 这就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与美国基建项目相比,中国不仅注重质量和效率,而且非常重视自身技术的发展。 在工程建设领域。
现在很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这也是“中国制造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2020年6月,福建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施工现场。 我国工人使用的是一台有88个轮子的巨大架桥机。
该架桥机被命名为“昆仑”,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千吨级”架桥机。 “昆仑号”可轻松吊运1000余吨主桥面材料。 这个重量相当于五架美国波音747飞机。
2008年8月31日,中国“蓝鲸”起重船正式吊装。 该船的渔具可达水下150米。
同时,它还可以将悬挂的物体提升到125米的高度。 这样一款“大国重要武器”,不仅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装备,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硬实力。
(“蓝鲸”号深海起重船)
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后,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开展我们自己的基础设施项目。 还可以将机器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
一些中国企业甚至走出国门,在世界多地承包了重要工程。 不得不说,中国基建团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悄然改变世界。
此外,中国的基建比美国更注重“公平”。 美国各州之间的道路状况通常差异很大。 美国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大不同。
由于美国小镇居民往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地居民几乎没有动力发展基础设施。 不过,中国政府在发展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为落后地区提供支持和保护。
(黄昏时分的《基建工地》)
到2022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28万公里。 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基本实现了道路通、邮政通。 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柏油路。
2017年至2022年,我国一次性完成5.8万座危旧桥梁改造工程。 这些纸上数字的背后,都是幸福的故事。
时至今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
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腾飞,离不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努力。 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成果也必将惠及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基础设施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两种文化的碰撞。 当个人至上、崇尚小团体的“自由主义”与追求公平、普惠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遇时,人们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更好。
“中国制造”只是我们走向强国之路上的一个节点。 未来,我们的国家将像深海中的一艘巨轮,不断破浪扬帆。
作为这艘巨轮上的乘客,我们每个人心里一定都有同样的情感。 而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秘密!
参考:
“美国基础设施能否超越中国?” 》《国际金融报》袁媛、李西子
“追赶中国,美国基础设施差距在哪里?” 》环球时报特鲁迪·鲁宾
“美国基础设施计划前景喜忧参半” 金融时报 Molly
《浅谈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徐伟
《美国的基础设施有多落后》英国《金融时报》爱德华·卢斯
“纽约市长去地铁捡垃圾,火车翻了……”观察者网